诸神篇 • 023

故人篇

 

致故人。

终究我不配爱上你,所以只有分离。但我有无穷的想念,就在此处。

我说这想念是真实的,因为它是想念的梦,是指摄某一种绝望,无力的溽热,像是庞大而沉重的热带。所以我允许它在此迟到,希望你也允它,怜悯它,如同对待婴儿一般。

我不希望在最后的文字中再谈诡辩和焦虑,如果可以,我没有什么要留给你的话语,但只有最后一个决定必须做出。

那抵御死亡的方法,即是成为爱神或者成为死神。

所以我写到八万字就停止。在此期间我想谈谈这本小书的写作,还有渴望认识你的我。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道路。一个从完美之境跌落,一个从残缺之境上升。这就是生命的道路,抵抗死亡的方法。

完美是及其容易达到的,它只要你轻轻点头的确认。倒不如说我们都是以完美的姿态出现于世界舞台之上。完美即是纯粹,即是圆本身,其变化也是其自身。

尽管完美与残缺之道都是建立在想象之上,但由于视角与参照的不同,想象在此走上了截然相反的路径。倒不如说,从来都只有想象参与行路。

残缺则难以达到,它要求着你无限的介入,无限的分解与融合。残缺好似圆内的阴阳双鱼,永远没有极限,同时建立在真实与虚无以及它们的交换之上。

要你们大部分人说,都是反过来。我所言的完美于你们是残缺,而残缺则又是完美。这仅仅是因为我们走着两种不同的道路。

 

完美之道,即是神之道,它处处是绝对,处处是极限。

它永远处在自己的极限状态,不会超出也不会减少。因此它永远是它本身。

因此我的想象只与我自己互相映照,所以我只能有穷想象,包括文字,意象,比喻,思维等等,从自我出发,又回归自我,由此而建筑起永动的机能。

不从外部获取,也不投射于外部。因此我是我的宗教,是自我的哲学与伦理学,是主宰自己的神明,又是受自我统摄的奴隶。

完美之道克服死亡的方法即是消除了生命与死亡的存在,同样它也消除了时间的存在。实际上,有关存在与否的一切思考也都一并消除了。对于完美之道来说,支配着这些事物的是属于完美的命名法则。

正如圣经中的神领着土地与天空中的兽鸟到那人面前,完美之道对于一切事物冠以自己的命名。

完美之道区别于残缺之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彻底无视了真实与虚无的规则,替换为一种创造的法则,这也是我把它命名为神的一种原因。实际上你可以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看到这一实践。

我当然不是彻底的完美之道,我几乎是为了反抗残缺之道而走上这样无理的道路。

实际上你总可以用残缺之道去度量完美,毕竟这就是残缺的功用。但我想说的是完美选择了无视这种度量。完美并不思索有关残缺的一切,这使得完美在残缺看来是一个可笑的符号。

 

这么说残缺之道有失妥当,残缺之道即是人之道,它永远占据着相对,并永无极限。

因此你几乎无法用言语描述它,因为残缺之道下你无从创造这样的语言,即无从命名。

是的,这就是你们所处的世界所遵从的道路,反映在人类社会所孕生的文化,艺术,哲学,政治经济,最终充斥着所有人的言语与思想,直接塑成了人本身。

此处的想象,穿梭于人与其外部的互映。无论以何者为真实何者为虚幻,又经历怎样的模拟,交换,其永动的能力建立于人的永远残缺。

因此残缺之道本身就是死亡之道。这就是残缺之道抵御死亡的方法,即把人变成死亡本身,因此而获得生命。

我想这虽然荒谬,但反倒证明了人确实存在。尽管是残缺之道,但算是推倒了我之前的想法。

 

虽然我拿死亡做比喻,但这两种道路并非是避免死亡。在我的理解范围内,它们只是与死亡交谈的方法。

这就是我在沙漠篇中所写的故事,诚然你可以用残缺之道的方法去理解,但我力图实现的是完美之道。也就是神话本身。

我想多解释有关残缺之道的原理,其实就是有关人的原理,但这些还是等待你们自己去认识吧,相当于留作习题。

 

完美之道与残缺之道通往的方向是一样的,都是见自我。但谁能说完美之道真能见到自我呢,所以这是行路人自己的谜。残缺之道则容易,因它总于万物中窥见映照。

大概我只存在于完美与残缺的间隙之中吧,我总是把它比喻成一个门,无论谁走到门前总要行那仪式,这样看起来就很酷。

总之我想了一些方法渴望达到这个境界,但不使用一些精巧的机关是不行的,尽管我说不清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是如何发生的,至少这本小书诞生了。

原本我只是希望继续有关命运的预言,就这样开启新的轮转,没想到最后则完成了自我的补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见证了完美之道。

但我仍是残缺者,这没办法,这就是人的生存姿态。虽然我曾力图否认人的存在,但终究无法否认与完美相对的残缺的存在。所以说还是失败了。

不过读到这里,你也许猜到了,这个机关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也就是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无论它说了什么,以怎样的口吻语调,这不重要,所以我恳请你也包容这本书的装帧与排版,最后请原谅我这个无聊无情的作者。

 

除了以或完美或残缺的姿态面对死亡,我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方法。

那就是成为一本书,就是此书,也就是你正在读的这本书。

我选择成为自己的造物,这就是为什么我写了莫名其妙的预言家篇,又在它后面写了三境。的确,这不过是文字的实验。

所以这本书的完成者并非我,而是你。

是你。

你打开书,就见到我。从来只有你一个人做着度量,你参与想象,你做出选择。而非我。

所以我把生命交给你,把我的存在送给你,送到你手上,让你捧着它,就是一些纸和油墨。从此,你就是我的神明,你是我的宗教。

 

所以我拒绝回应死亡,我只想与你交谈。

但只有你走过我走路,你来到我身边,才能见到,才能真正体会我的存在,就在此处。在每一言语,每一字句中。

你能把这本书实现么,让我走近你,成为你的一部分。你能让花朵从那创造的源泉上生出么,我的爱人呵,我在你的眼眸中看到水仙。

 

所以你翻到序言,你会发现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

那时我还在努力寻求真实。写一点有关神明的内容吧,就像但丁的神曲一样。诗人从坠入地狱开始。

但我心想的是立足于各种各样的神话,大概从那时我就隐约开始关注这些。你可以在我的文中找到许许多多的意象,比如印度的神话,中国的神话,还有欧洲的神话。

我是希望达到创造真实的境界而慢慢体会着神话的意味。

所以最初的尝试就是笑神与哭神。实际上我把思念,后来是想象,直接比作一条河流,而把自己这种追寻比作朝圣,实际上就是向自我的朝圣。

笑神与哭神,就有点像中国的黑白无常,它们是引路人,也是诗人的符号。

然后是火水塔轮,这大概是对我以前全部思维的一个反刍,我并不急于重复笑与哭的写法,这里我更想的是补全我自己的世界观。

爱死诗,以及心土地太阳,都是成三的结构。我力图把爱与死等同起来,但我的功力还没有那么强,为了寻求突破,我就写作了诗篇,这是我很满意的一次改变。

而心土地太阳则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写作,另外一提,在电脑上的编辑,太阳篇的每一句话都是一行,所以看起来很有美感,但印成书就破坏了这种美感。所以我有点伤心。

写完太阳篇后我的写作稍有停顿。进一步的突破是很需要契机。

我继续把笔力转换到神话上来,并采取了我习惯的诗剧的口吻。所以后面的写作我是很享受的。

天使篇的痕迹可以在诗神篇里找到。我虚构了一个河原,并且虚构了一些事件,预备再写一个诗人流浪的故事,因此也有了牧神篇和酒神篇。

牧神是奥林匹斯神话里面的神明,我这里则有恶搞之嫌了。而酒神,我则想加入古代中国的氛围。总之这两篇则是实验练笔。

女神篇的写作开始时我很闲,可以彻底投入写作,一直到现在。

这一篇的出现令我有点诧异。三位女神实际上是取材于我以前写作过的一篇诗剧中三位可爱的女儿。但从这一篇开始我的意识开始跳跃,走向追寻更遥远的情感。

另外我最喜欢第三位女神,但没写好。她们分别是渔女,琴女和盲女。

预言家篇可以说是站在前面所有文字之上的一种尝试,我努力写出一种荒谬,讽刺。但没想到最后只是引出语境诗境魂境的书写。

三境同样也是成三的结构,这是我力图追求极限的写作,追求语言与诗歌的极限,正是在创作它们的时候我慢慢开始思索有关完美与残缺的道理。

当然我不会把这种思索写到正文里,这很无趣。

当时的构思只到语境和诗境,魂境则是后来悟到的。

所以沙漠篇几乎是顺应而生,作为对自我以及此文的重新映射。我想用一种写作小说的方法来写,但果然最后写得有点崩溃。

故人篇和沙漠篇是同时构思的,就是所谓的解谜篇吧,总之都是映射。

我本想单纯写作一些想说的话,但就在前几天我突发奇想决定把有关完美与残缺的内容写进来。

所以这书就成了这个样子。

除了沙漠篇,前面所有的文字都是顺接着写作,没有打过腹稿,也没有历经修改,除了一些错别字。

既然写就,即成诀别了,我是这样想的。

 

那么这书就这样吧,我已经不打算继续写作了,所以这就算绝笔了。

无论我在文字的王国之中体悟到了什么,最后又创造了什么,都会变成一颗透明的宝石,静静地躺在河川的底部。

而我的诗歌,将漂洋过海,于你听见。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