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是明朝正统年间大太监王振的家庙,历经五百年风雨仍基本保持当年风貌,近日重修完毕后再次对外开放。于是主页菌和小伙伴顶着帝都冻人心扉的寒风,赶往这座小小的寺庙。
庙虽然不大,却有独具特色的三宝:古建筑、藏经橱和京音乐。智化寺的建筑明承宋制,细节处非常精美;经橱和转轮藏是放置御赐大藏经的地方,本身也是木雕精品;而最为著名的京音乐,起源于明代宫廷音乐,由历代艺僧口传心授未曾断绝,故被称为“活化石”。这次重修后,部分区域也是首次公开露面,并增加了灯光设计,使得游客晚上也能来参观,感受博物馆之夜的独特魅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智化寺终于全面开放拍照啦!以往被安保人员大声呵斥不让拍照的时代终于过去了(智化寺外包给了公司做旅游开发,庙内已无禅僧)。因此,这次摄影师RainStone同志拍摄了很多好看的照片,主页菌看图说话,将行程记录如下。
智化寺的建筑布局示意图,自山门向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智化门相当于其他寺庙中的天王殿,而智化殿为正殿,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形制名称之所以不同,可能是它原为家庙的缘故。
山门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匾额上的敕建二字点出了智化寺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它原为王振家庙,后来明英宗赐名“报恩智化禅寺”,因此规格大大提高,升级为皇家敕建的寺院了。故而得以使用品级较高的黑色琉璃瓦覆顶,而一般寺院只能使用陶简瓦。
智化殿为庙中的正殿,原先殿中有石质须弥座,供有木质漆金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横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坐像,惜现已移往他处。殿中陈列的竖三世佛是从大悲堂中移过来的较小的木雕坐像,体量较小。
智化殿现在是表演京音乐的地方。王振私自把明代宫廷音乐引流到自家小庙中以供享用,由于太监寺院特有的封闭性,使得其传承未断,所以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五六百年前宫廷音乐的神韵。
图中僧人们正在表演,从左到右手中乐器依次是云锣、笙、管子、笙、笛子、鼓。从乐器中也可以猜到,声音整体较为高亢。听起来与现在所谓古风歌曲的感觉大不同,大概是缺少弦乐器的缘故,不算很精致悦耳。不知道明朝宫廷音乐是不是真是这样。
殿内展示了智化寺音乐的历史和传承情况,玻璃柜中是完整班底演出时的蜡像,展板上是历代艺僧的简介。
那么僧人们是如何将京音乐传承下来的呢?除了师徒相传,就主要靠这些工尺谱。用工、尺等记号记谱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方法。
殿中还陈列了一尊韦驮菩萨的塑像,原先可能放在智化门内,智化门相当于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庙的第一座大殿,一般侧面都会供奉着拿着降魔杵的韦驮菩萨。通过看降魔杵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庙的大小以及接待云游僧人的能力。如果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免费吃住。因此,来此化缘的僧人一进庙里就已经了然了。
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出三尊佛像的大小与殿内的空间不大相称,而上方的天花板更是空空如也,可以直接看到椽子。顶部的天花藻井非常精美,可惜在民国时被寺僧拆卸卖给了外国人,现存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原先佛像、罗汉、须弥座、藻井俱全的时候,应该是非常庄严厚重的场景。
西北角放置一面大鼓,这面鼓不是用于演奏,而是放在鼓楼中作为报时用具。
大鼓在墙角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实相当珍贵。它是明朝原物,鼓面依旧完好,敲击有声。鼓身饰有龙纹,这也说明了智化寺的皇家背景。
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皆结跏趺坐。弥勒佛双手结说法印,作为未来世界的佛,他的时代尚未来临,还在兜率内院做菩萨。释迦牟尼佛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底印。触底印又叫降魔印,释迦牟尼在成道时,降服一切诸魔后,右手触地“以地为证”。燃灯佛左手为禅定印,右手施无畏印,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三世佛虽然体量不大,但是雕刻十分精美,须弥座和背光的细节都非常迷人。
佛像后座刻着不同的卦象,不知道是何意。
佛像的背面是一副木板壁画:地藏王说法相。地藏王是大乘经中他方世界的菩萨,结跏趺坐,右手持禅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示满众生的愿望。
据传唐代新罗国的一位王子金乔觉来安徽九华胜出家,俗称金地藏,被认为是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因此之后的画像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地藏王菩萨曾经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图中持白笏板的即为十殿阎王;而菩萨的右胁侍为九华山的闵长者,左胁侍是闵长者的儿子道明和尚;坐骑为谛听,传说是由金乔觉从朝鲜半岛带过来的白犬所化。
智化殿外的海棠树果实累累。
站在殿外的院子里,可以看到不远处如同天外来客一般的SOHO大楼。
智化殿往北走,可以看到一栋奇怪的建筑,底层是如来殿,二层是万佛阁,上下异称,有一种混搭的美。
殿前两座石碑字迹已经看不清了,原先应该是表彰王振功德的文字。这位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很受恩宠,明英宗朱祁镇甚至尊称他为先生。王振借机干预朝政,擅作威福,后来还挑唆英宗御驾亲征,最终全军覆灭。在这场土木堡之变中,王振也丢了性命。
在乾隆年间有御史参本,陈言在皇清治下,怎能让前朝臭名昭著的大宦官享受如此待遇呢?于是王振的塑像被推倒,御赐碑上的铭文和画像也都被磨去了。
如来殿供的是释迦牟尼,释迦是乔达摩的族名,牟尼是指贤者,所以释迦牟尼在梵文中表示释迦族中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的本名叫做乔达摩·释达多,我们经常称为如来佛,其实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因为如来并不专指释迦牟尼,而是佛的一个德号,诸佛皆是如来。就像我们可以称呼某人为王先生,也可以叫他王老师,但是如果叫他“先生老师”,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万佛阁不开放,供奉的是三身佛(法身佛毗卢遮那、报身佛卢舍那、应身佛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胁侍菩萨一般都是阿难和迦叶,但这儿立着的却是印度教中的两位天神:帝释天和大梵天。
帝释天和大梵天等诸天神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又叫做金刚。这两尊天神塑像外形有点像人间的帝王。
释迦牟尼的莲座前还摆放着一尊小小的佛像。
如来殿内景,从内到外依次是经橱、佛龛。
如来殿和万佛阁的墙上有九千多个小佛龛,里面放有木质小佛像,万佛阁因此得名。有一些佛像泛着铜绿,猜测是因为很多佛像已经遗失了,故而后来用铜像代替。
英宗复位后,曾赐给智化寺一部大藏经,就存放在图中的经橱里。大藏经为大乘佛教经典的汇集,主要包括经律论三藏。经橱的抽屉用千字文编号。
木建筑最怕火,因此天花板上的藻井会用水草菱角等纹饰修饰,中间常常有一团盘绕的蟠龙,而井宿也是主水,层层设计就是为了防火(但实际上只是风水学意义上的防火吧)。藻井所展现的工艺水平最高,因此也成为文物贩子觊觎的目标。如来殿中的藻井在民国时也被寺僧盗卖,后流失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现在只能看到天花板了,图中是罕见的梵文天花,绘有梵文的种子字,每个种子字代表不同的佛和天王。
藏殿的转轮藏。
转轮藏有两种,一种经橱可以转动,另一种经橱固定,僧人绕着它转。这可能是古代绕佛塔的风俗遗存。
转轮藏上的经盒同样用千字文编号索引:“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图中写有雨字的那个藏经盒,猜猜它是第几个?
转轮藏上方雕刻有憨态可掬的大鹏金翅鸟,两旁是龙女,他们像是在召唤魔法阵。
转轮藏的柱顶处雕刻有鲸鱼(谁能想到,古人心目中的鲸鱼长这个样子)。
大鹏金翅鸟、龙女、鲸鱼,以及柱子上的象王、兽王、童男,是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合称为六拏(ná)具。
转轮藏上方是智化寺内唯一幸存下来的藻井,藻井中心绘有坛城。
大智殿展出的经书。
经书内页。
展出的经版。智化寺藏有一套乾隆版大藏经的经板,这是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之一,堪称中国木版书之最,非常珍贵。
智化寺附近也有几个不错的景点,可以顺道一网打尽:
智化寺坐落在禄米仓胡同,禄米仓是清朝驻防北京城的八旗子弟领取禄米(铁杆庄稼)的仓库。每年新米入仓,发放老米,以示年年有余。老米因存储年代久远,发生陈化,颜色发红,营养成分也流失较多。但是用北京特别硬的地下水煮,却又有奇香,旗人很喜欢吃。现在这座禄米仓大部分已经被拆了,只留下仓厫的东墙。
P.S.日语中管当年收的米叫新米,前一年的陈米叫古米,再前一年的叫古古米,四年前的,叫古古古古米……
禄米仓遗址旁边的胡同里,有一家图书馆。绝大部分人都找不到,大门如上图所示,门上的A4纸就是招牌了。
但里面别有洞天,主人将四合院改造成图书馆,馆内藏书来自捐赠,当捐赠的书过审后即可自动获得会员资格,就可以借书啦。主页菌把这儿作为中途歇脚的好地方,看一看书,撸一撸猫,再转战下一去处。
对了,这家图书馆的名字叫“在高处”。
馆内巨大无比的胖猫,这只巨猫的脸有碗口那么大!
禄米仓的西边有一条史家胡同,胡同内保存有多套完整的四合院,而这些四合院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很多名人曾经在此居住,而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就在胡同最西边的院子里。
史家胡同24号院,原先是凌叔华和陈西滢的故居,现在被开辟成胡同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变迁,非常值得一去。
智化寺-禄米仓-在高处-史家胡同,这条东城区胡同穿行路线攻略就在此分享给诸君。可以选一个天气晴朗不着急的日子,沿着这条路线慢悠悠地溜达,从明朝穿越到民国,从佛堂穿越到庭院。
致谢:编辑团 老宋、二十七年蝉,大部分照片由 KingRainStone拍摄,小部分图片(不好看的那部分)由柳贯鱼拍摄,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出处见水印。
撒野趁年华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撒野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