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多年前读到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年少不识愁滋味,只道古人惺惺作态,到如今识尽了这其中茫然怅惘,才知行至穷途,折返而恸哭该是怎样一种悲怆和倦怠缠杂的复杂心情。
对于大多数的诗人词人,可能人们只记得他们一两首作品,但对于李白,正常人所记得的他的诗,应该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那么也就可以比较,想来各人都有各人偏爱的句子吧。
有很多人喜欢秋风词中的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当相思成了愁绪,有人想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仿佛回到最初就能修正所有的失误,把美好填充进回忆。
又比如叶芝,在二十八岁时就对茅•德刚许下了一生苦守的痴情誓约,写下来当你老了的传世名篇,此后的半个世纪,无论是落魄潦倒的穷书生,还是名满天下的诺奖诗人,这份爱恋与相思就像是他的缪斯,美好却像神话般飘渺而不可企及,赋予他一生的孤冷寂寥以及作品中不朽的爱恨纠缠的内核。
再比如仓央嘉措,想的是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辛苦做相思,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仓央嘉措如此,只是似这般挥慧剑,斩情丝,了然再不牵挂也是一种方式。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如果本来无一物,缘何起相思?也有其道理。
所以秋风词我也是颇为喜欢的,尤记得在神雕的结尾,郭襄念的就是这首诗,然后飘零四海,一朝顿悟,大彻大悟,创立了峨眉,这种既不能相濡以沫,便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潇洒与诗句正相辉映,让读者几乎信了这样真的了断了相思苦,但终究被标题出卖了,天涯思君不敢忘,就算求而不得,却还是念兹在兹,某一夜梦回之时,名扬天下的峨眉宗师心里其实希望的自己还是当年在风陵渡口听故事的小姑娘,想的还是黑沼,万花坳,绝情谷,襄阳城,也许还有终南山吧…….
诗词于境中应景最美,秋风词在此处配上郭襄故事的凄美似乎已然到了极致,但笔者最喜欢的却是另一首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这首诗应该是李白笔下最悲的了,之前因为补充的背景占了太多篇幅,这里我就不详述了,这首诗不是什么赠别的主题,而是为了卑言求进,在被拒绝过一次后仍不死心的尝试或者说祈求。
全诗分为三部分,言己,求人,致意,所以那个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的刺客或者说侠客,那个像苏秦张仪一样怀着纵横之术的落魄书生,都是李白自己。
但这又如何呢?
还不是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彼时的李白已经三十多岁了,被赐金放还也有五六年了,曾经谪仙人的名声也渐渐淡去,而立之年已过,却未建寸功,未置寸产,低下头向个知府求官,被拒绝后还低声下气的再度乞求,与当年醉后让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天子呼来不下船的酒中仙气度真是大相径庭。
可他没办法了,甚至于最后一句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你要是不帮我,我就只能像秋草一样零落了,他连这种近乎无赖的话都说出口了。
那么究竟这首诗美在哪里呢?明明看起来风度全无。
其实还是一种象征吧,象征着李白的成熟与无奈,终究向现实低头,向生活妥协,向世俗屈膝,仙人染尘,可惜世俗没有接纳他,李白终究过气了,在之后,就真的有悲无喜。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青丝成雪,叹霜染白头。
茫然无措,却有泪如倾。

 

墨若虚

Posted in 未分类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